申請者需要講清楚:自己的閒散何以也是有價值的,也能出成果,從而挑戰、質疑一些著名的古訓。 古訓之一是莎士比亞《李爾王》中的台詞:“Nothing comes of nothing”。 李爾王的長女高納李爾和次女裡根都用甜言蜜語哄騙老人,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講了老實話,說“我愛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,一分不多,一分不少”。李爾王大怒,說出了Nothing comes of nothing.這句話在劇本中的意思是“一無所有只能換來一無所有”,字面意思是“不可能無中生有”。 後來的事實證明錛李爾王大錯特錯了。 然而古人也有相反的看法。 亞裡士多德在《政治學》中說:“人的本性謀求的不僅是能夠勝任勞作,而且是能夠安然享有閒暇。這裡我們需要再次強調,閒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。假如兩者都是必需的,那麼閒暇也比勞作更為可取,並是後者的目的,于是應思考,閒暇時人們應該做些什麼。”這裡說明一下,在英語中,閒暇(leisure)與閒散是近義詞。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Craig Jeffrey教授對青少年進行研究,他發現世界各地的家長都會要求孩子become something(要有出息)。但是,世界各地的很多青年面臨著重重社會經濟困境,
他們爭辯說,無所事事(doing nothing)、一無所成(being nothing)也是有價值的,它們有助于發展新的關系、產生社會行動或發起變革。無(nothing)並非徹底的無,它是一種積極、正面的空,或是高度緊張的準備行動的狀態。事實上,持這類觀點的不乏其人。愛爾蘭大作家王爾德說過,“無所事事是世上最難的事,是最困難、最體現學問的事”。英國哲學家羅素寫過一本書,書名就叫《贊閒》。(博主:我寫過“羅素贊閒”,見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1557-234807.html)。人文藝術界的很多人對于無之潛在價值心有戚戚焉。無成為創意作品的重要基礎。(博主:請參閱我的“無之為用與情報服務”(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1557-945227.html)。 墨爾本大學副教授David McInnis分析了16、17世紀中亡佚了的戲劇如何影響了流傳至今的戲劇,他的著作的標題就是Nothing Comes out of Nothing? (不可能無中生有嗎?)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比較研究系教授Brian Rotman(出生于英國)在其著作Signifying Nothing:The Semiotics of Zero(給無賦予意義:零之符號學)中論證道,歐洲文藝復興部分地是被三項與無相關的成就所驅動的:一是透視中的消失點,二是紙幣的採用(紙幣不含金銀,其自身價值為零),三是從阿拉伯世界引入“零”這個數字。關于無在科學和數學中的作用,可參見John Barrow的著作Nothing(《不論》,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2005)。所以,漢堡藝術學院的做法好得很。我們需要圍繞“無”做更多的研究。無是有價值的,無即是有,無催生出新思想。 參考資料Craig Jeffrey ,THE SOMETHING IN NOTHINGhttps://pursuit.unimelb.edu.au/articles/the-something-in-nothing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