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王電子遊藝場-地震20秒
央視“抗疫”特別節目《經濟戰疫復工》上線誰也想不到,2020年會以這樣的方式開局。 重重壓力之下,全球經濟面臨著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考驗。剛剛走出疫情“至暗時刻”的中國,旋即打響了復工復產的經濟戰疫。雙線作戰之下,經濟版圖上的中國企業所展現出來的免疫力和戰鬥力,讓世界為之驚嘆,為之振奮。 復工,恢復的不僅僅是工作和生產,更是重回軌道,重塑信心,這對中國乃至全球都意義重大。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保衛戰中,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哪些新的思考?他們又將如何完成防範疫情和推動發展的組合任務?3月12日起,由央視網出品,央視網、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的“抗疫”特別節目《經濟戰疫·復工》于央視網多終端平台上線,節目以“雲錄制”的形式每期連線一位企業家與經濟學家,分享經濟戰疫背後的復工故事。 首期節目中,主持人鄒韻現場視頻連線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、黨委書記王民,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趙錫軍,共同圍繞中國制造如何迎難而上“危”中求“機”,展示與疫情賽跑的中國效率、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。 內外兼修,抱團作戰 構建產業鏈協同復工“同盟軍” 抗擊疫情期間,從開工到交付使用僅僅十天的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被千萬計的網友在線“監工”,大塊頭的挖掘機、壓路機、吊車等裝備組成的隊伍格外醒目,“中國制造”的快速動員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再展雄風,為前線戰疫注入了一支強心針。 中國速度的背後是硬核的中國裝備,中國效率的背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,就是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。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排頭兵,徐工集團共有300多台工程機械設備參與到武漢兩山建設。在第一聲號令發出之後,徐工集團從過年狀態迅速切換,奔赴現場之後一幹就是十幾天。讓王民深感自豪的是:“在火神山、雷神山的醫院建設當中,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工程機械人自己制造的重工機械產品。” 如火如荼的復工復產,將中國制造推向了更為緊張的壓力測試。如王民所感受到的:“工程機械生產已經是全球化、社會化的一個大生產體系,哪一個神經末梢出問題,或者說缺一顆螺絲釘,這一個工程機械大產品都裝不起來。” 全球翹首以盼,考驗中國經濟自我修復能力的時刻到了。因疫情受損的產業鏈,正不斷打開新的格局。一方面,國家在宏觀層面給予復工復產空前的政策支持力度,例如人民銀行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,